首页 > 热度 > 正文

全球速看:徐兴无·书话文脉 | 浴火重生的传世之作

2023-04-19 20:44:20来源:江苏文脉  

徐兴无

书|话|文|脉

近现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战乱烽火,熔铸出许多学术的传奇。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学不辍、发愤著书的精神,自有一种超越时空、卓然不可磨灭的力量。


【资料图】

1932年1月29日凌晨4时20分,黄埔江上的日军第三舰队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号”(NOTORO)用吊车将带弹的战机放至水面起飞,轰炸上海闸北。经过上午至下午的三次轰炸,炸弹击中了攻击计划中的商务印书馆,火焰蔓延至所属东方图书馆,至次日下午,号称中国第一出版机构和亚洲第一图书馆连同其中珍藏的46万册古籍和30多万册中外图书化为断垣灰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记忆中,这是自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以来,中国遭受的又一次巨大的文化劫难。灰烬之中,有一部编纂中的书稿,这就是汪荣宝先生的学术名著《法言义疏》。

《法言义疏》

汪荣宝 撰 陈仲夫 点校

凤凰出版社

2021年10月

江苏文库·精华编 第74册

《法言》的作者是西汉大儒和文学家杨雄,他有着强烈的古典主义倾向。我的太老师胡小石先生(1888-1962)说他是模拟文学的倡始人,比如他的《太玄》拟《周易》,《法言》拟《论语》,《方言》拟《尔雅》,《反离骚》拟《离骚》,《猎赋》《长杨赋》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胡小石《中国文学讲稿》)。我的老师周勋初先生认为杨雄“以学问代替才情,以摹仿代替创造。”(周勋初《文史探微》)由于行文艰深,汉人就为他担忧。有一天大学者刘歆看了《太玄》和《法言》后,对杨雄说:“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不过杨雄确是一位好学深思,学问很大的人,他对这样的话笑而不应。等到东汉班固在《汉书》里给杨雄立传时已经说:“自雄之没至今四十余年,其《法言》大行。”(《汉书·杨雄传》)

杨雄自称《法言》“象《论语》”,但《法言》的文字却一点不像《论语》那么隽永生动,所以苏东坡说他“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说”(《答谢民师书》)。不过司马光却对《法言》十分推崇,认为杨子“潜心求道之极致”,其文“简而奥”,“故难知。”(《法言集注序》)。于是司马光将当时尚存世的晋代李轨、唐代柳宗元、宋代宋咸、吴祕的四家注和无名氏《音义》汇集起来,加上自己的注解,编为《法言集注》。

《法言》的近现代知音是汪荣宝先生,他的《法言义疏》不仅是继司马光之后的又一《法言》注释,而且至今无人超越。黄侃先生(1886-1935)称赞道:“杨子之书历千载而得先生为之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法言义疏后序》)不过,《义疏》虽是他的“名山事业”,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身影是著名的政治与外交人物。

汪荣宝先生字衮父,1878年出生于江苏吴县(苏州)的一个官宦和学术世家。大伯父凤池、父凤瀛,四叔凤梁皆官至知府,二伯父凤藻为光绪间出使日本大臣。先生是家中长子,叔伯兄弟当中,森宝(凤池长子)、乐宝(凤瀛次子)、杨宝(凤梁次子)都出仕于光、宣二朝;汪东(1890-1963,字旭初,原名东宝,凤瀛三子)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师从章太炎,参加同盟会,1928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9年后曾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

汪荣宝先生十六岁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师从大儒黄以周,自云“幼承庭诰,粗解篇翰。周汉儒书,尤所耽慕。长游大师之门,私淑先贤之绪。”(《法言疏证叙录》)二十岁入选元和县拔贡生,次年朝考入兵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就读南洋公学。1901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等处,研习历史及法政,其间参与创办《苏学会》杂志、参加拒俄运动。1904年仍回兵部并执教京师译学馆,讲授近代史。1911年但任协纂《宪法》大臣。民国初曾任临时参议院和国会众议院议员,协助袁世凯处理清廷逊位、南北议和等事务。1914年出任中华民国驻比利时公使。1915年回国担任《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19年出任驻瑞士公使。自1922年至1931年,出任驻日本公使达十年之久。1931年春,“东三省难将作,君上书告变,外交部以为妄”(章太炎《故驻日本公使汪君墓志铭》)。同年7月,日本制造万宝山事件,煽动朝鲜排华运动,先生受国民政府委派,赴朝鲜调查,因不满政府的外交软弱而辞职。后任张学良驻北平行营参议、外交委员会委员。同年“九一八事变”,他力主抵抗,与张学良政见不合,“自是不复论家国事”(章太炎)。

今保存在苏州吴中区陆墓山的汪氏墓地,中为汪荣宝先生墓,左为汪东先生墓

仕宦生涯中的汪荣宝先生治学不辍。1903年,他与叶澜合编出版《新尔雅》;执教京师译学馆时,编写《本朝史讲义》,经清朝学部审定改名《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出版),民国后更名《清史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著有《思玄堂诗集》、《金薤琳琅斋文存》;《汪荣宝日记》(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和凤凰出版社2014年点校本)。上述五种皆刊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1895年,汪荣宝先生在南菁书院读书时,就开始撰写《法言笺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忧思慷慨,形诸歌咏。时先从祖辈皆官京师,戒君慎言,君由是壹意著书,研精象数,继复取曩所为《法言笺记》,排比增辑,成《疏证》十卷”(《汪荣宝先生哀启》)。1911年刊印后,他又不断地校阅修订,担任驻日公使期间,与游历日本的乡贤前辈、文献学家胡玉缙(1859-1940)就《法言》多有讨论。1931年夏,先生归国辞职,遂绝意政治,寓居北平,遂赓续旧稿并与回国居北平的胡玉缙往复商榷,加入李轨旧注,撰成《法言义疏》约八卷,自1931年底陆续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闸北被炸后,他凭记忆重新撰作,直至1933年6月30日完成全部二十卷书稿,因积劳成疾,心脏病发作,稿成二日后即一病不起,十八日后与世长辞。而此时日寇的兵锋已经逼近北平,“热河告急,长城要隘以次失守,日军寖逼塘沽,居民尽徙。君宴处不惊,执笔覃思如故。会八叔父(汪东)书来问状,君报书曰:“以常度之,北平必无患,且吾万一殉难,未成之稿以累弟矣。” (《汪荣宝先生哀启》)同年10月左右,《法言义疏》刊行,由胡玉缙先生作《序》,黄侃先生作《后序》。1984年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刊出点校本。

国家图书馆藏宣统辛亥(1911)汪氏金薤琳琅斋刊《法言疏证》书影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22年(1933)年刊本《法言义疏》书影。扉页上印有章钰先生(1864-1934,苏州人)的题词:“忍死成书古未闻,平生志业寄斯文。伤心袭得前人语,后世凭谁识子云。”

汪荣宝先生的四子绩熙(又名公纪,1909-2000)先生亦留学日本,抗战期间曾主持国民政府新闻局驻法办事处,1949年赴台湾担任政治和外交事务官员,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他曾编纂《思玄堂诗》、《金薤琳琅斋文存》等,携有先生手稿多种赴台。2013年,我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拜访了绩熙先生的长女、原台湾中央电影公司导演汪莹女士和次女、原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汪琪教授。受其惠赐,得其家藏《法言疏证》残稿(第一至八卷)和《法言义疏》残稿(第九至二十卷)的电子扫描件。

2016年,我在国家图书馆发现汪荣宝先生《法言疏义》残稿(第一至第八卷)的照片晒图本。经核对,这部名为《疏义》的残稿正是《义疏》的初稿。我这才明白《法言义疏自序》中所说的话:“闸北之变,余稿熸焉。而德意志汉堡大学闻余有是作,介北海图书馆来请分惠。不得已,举残稿写真数卷付之。”北海图书馆即国立北平图书馆,今文津街7号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残稿写真卷”,或因战乱未能寄达汉堡大学。正是有了第一至八卷的初稿,先生才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严订程课,为之不辍”(《自序》),续成第九至十二卷,并更名为《义疏》,真可谓不幸中之万幸。

2017年,我将三种残稿整理之后,定名为《汪荣宝法言注释残稿三稿》,交由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18年6月21日,汪琪教授及其夫君彭家发教授专程来南京,将家所藏汪荣宝先生《法言义疏》、《疏证》残稿两种、《金薤琳琅文存》手稿、《本朝史》手稿、《清史讲义》和《思玄堂诗集》排印本各两册以及汪东先生《梦秋词》手稿捐赠给南京大学图书馆。

汪氏家藏《法言疏证》手稿图片

国家图书馆藏《法言疏义》残稿晒图本照片

汪氏家藏《法言义疏》残稿图片

徐兴无编《汪荣宝法言注释三种》(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宦不废学,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优秀传统,汪荣宝先生堪称典范。而残稿三种的发现与回归,让一段文脉得以赓续,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传承的精神和力量。

你也读过这本《法言义疏》吗?看完了这段浴火重生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妨在留言区里分享给大家吧。

留言的读者将有机会受邀成为幸运观众,线下参与我们的江苏文脉大讲堂,并有机会获得精美文创一份。

编辑 | 白雁王子扬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