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度 > 正文

【地评线】听·见 | 暑期票房靠什么“破记录”?“东方美学”或是成功秘笈

2023-08-19 19:34:54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云柏

2023年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是电影市场。8月17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177.78亿元(含预售实时),刷新中国影史同期票房最高纪录。《消失的她》《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等爆款电影接踵而至,沉寂许久的中国电影市场终于迎来里程碑式的夏天。

更让人感慨的是,暑期档票房时隔数年重回“百亿时代”的同时,国产电影也在与进口大片的鏖战中大获全胜。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票房前6位均为国产电影,票房与口碑比翼齐飞,牢牢握住了市场脉搏。

有人总结这些影片的共性,认为均是借银幕映射当下时代心灵景观,进而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共振与共鸣。追其情感触达之路径,极致的“东方美学”或是路标之一。以《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代表的国产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追溯并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提炼现代性价值,再以高度且成熟的电影工业化辅之,彰显出传统文化强大的号召力。

的确,五千年历史滋养的中国传统东方美学,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看,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恢弘浪漫的中国意象,均携以“东方美学”的符号,日益成为当代文化创新的母腹。拿《长安三万里》来说,不仅描绘千百年来盘萦在国人想象里的诗意盛唐,更是用镜头撕开繁华之后的失意落寞,从四海朝归九州腾到渔阳鼙鼓动地来,诗人们的浩渺心事揉进诗歌,化作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浸润着国人的精神肌理。如《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所言,《长安三万里》没有“破圈”一说,在中国文化下成长或是接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都是电影的目标观众。

再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相较于《长安三万里》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创新,后者尝试在传统文化的演绎和现代化转换中融入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价值选择,用辩证思维鉴别和建构正向伦理观。影片中,纣王殷寿从沉湎酒色的昏君转向野心勃勃的枭雄,姜子牙褪去仙风道骨成为带有市井气息的平凡老者,狐妖妲己也不再是“红颜祸水”,而是纣王权力欲望的具象化呈现。在封神神话体系的大框架下,人们依稀看到了华夏精神文明肇始的民族记忆。

两部影片虽以不同方式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都指向了同一个成功之道:将中华审美意趣与当代美学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与吸引力,从而引起情绪共鸣、赢得市场欢迎。

正如我们人人所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随着《诗经》的浅声低吟,我们走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看汉唐盛世是何等气势恢宏,在宋明的意蕴雅致间品读无限风流……如此悠久绵远的历史长河,也是文艺作品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极大富矿。

近年来,一批深具东方美学的爆款文艺作品相继破圈,《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既有中国传统故事的原型支撑,又结合新的时代语境进行价值重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纸扇书生》等传统文化节目屡屡“炸场”,借传统文化的标识性元素达成跨时空的文化共鸣;《诗画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用记忆共享达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赓续,诠释何为“中国式浪漫”。凡此种种,毫无疑问都是文艺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此次暑期档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东方美学”作为中国叙事新范式的诸多可能。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越来越多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封神”,我们与灿烂文化星河的距离,也不再是遥遥“三万里”。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