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度 > 正文

赚“爱国流量”?莫急于给《逃出大英博物馆》扣帽子

2023-09-08 22:28:33来源:百度新闻  


(相关资料图)

□吴沅怡 (重庆大学)

近日,一部系列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随同《环球时报》发布社评“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受到广泛关注,该剧不仅在国内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并在微博平台上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发点赞,而且还被国外多家媒体报道。该剧在爆火出圈的同时,关于中国文物“回家”的呼声也随着剧集的发布愈加强烈。

而在大片的赞扬、共情、归家的声音中,也有传媒人发出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不同层面上对该剧的主角和内容表达了尖锐的诘问,他们认为小玉壶不是文物,主创人员在没有区分文物和工艺品的基础上创作出这样的视频,是在利用网络民族主义赚取“爱国流量”,甚至扯到了性别观……但随着短剧逐集推出以及主创成员对质疑声的回应,这些媒体都被“啪啪打脸”。

爱国题材不等同于赚取流量,莫急于给自媒体人贴上“流量”“盲目”的标签。按照发布的时间顺序来看,虽然二者都是在同一天发布了内容,但《环球时报》发布的社评是在短剧的预告片之后;而某平台的留言时间来看,主创成员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为这个“中国文物回家”的主题创作剧本,并历时6个月才完成了跨国拍摄。因此,短剧并非一蹴而就,并非搭话题流量的便车,并不存在所谓的迎合网络民族主义。并且随着短剧剧情的推进,从一些细节中可看出作品是在认真翻阅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的,现代工艺品玉壶作为主角也是有考量的,并非“盲目”地拍摄。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媒体的专利,是所有人都能去做的事情。《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角玉壶,采用了拟人化的叙事形象,将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书信带回给中国博物馆里的“亲人”,那些静态的、停留在文字图片上的文物,都在书信的话语中鲜活地存在着。很多网友都表示,在小玉壶给文物读书信的时候彻底绷不住了。中国文物不仅是工具或载体,它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国的文物很多,仅仅依靠专业人士去讲述这些文物的历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而《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剧产生的影响,将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关注身边的博物馆藏品,短剧的成功也给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新的宣传国宝的可行方式。让国宝“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远比将其静静摆放在博物馆里有意义。

最后,应当尊重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和自媒体人的传播智慧,寻求合作的可能路径,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精美的和专业的作品。国宝回家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既然国宝不会说话,那么传媒人能够也应该替它们说话,让世界知道这些密集地摆放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让这些流浪在外的国宝早日堂堂正正回家!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